当前位置:广昱文档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

时间:2024-09-22 17:48:02 来源:网友投稿

汤小阳

2020年修订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情境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线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笔者从情境教学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通过特定情境,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建立与真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境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提升学习效力,使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探究、实践和合作等方式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应用真实情境

情境教学法注重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或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历史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真实性,通过历史研究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思考社会发展提供支点。新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节选了多方面的史料来佐证相应的史学观点,无论是文本还是实物史料,无一例外极为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为论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及其原因,首先需要明确世界各文明的基本特征及表现,然后让学生根据史料探讨不同文明特征形成的因素,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不同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是古代文明呈现明显多元性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学生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教师可以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历史文化传统对特定文明形态的影响。

如果缺少了文明多元性的客观史实,缺少了学生主动根据客观史料进行探究分析,就无法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历史结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基于史实创设情境,使其沉浸在情境中,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

(二)注重兴趣引导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高中学生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呈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产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动力,这种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也是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是有血有肉需要重新建构的,叙述故事的过程就是在构建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地生发出一种渴望继续探究的愿望。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听各种有趣的故事,实际教学中涌现出了一批擅长叙述历史故事的优秀教师,学生因历史故事的恰当穿插而期盼学习历史,对历史学科产生学习与研究的热忱。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展开交互性学习,这能够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兴趣被充分激发后,学生学习的效率无疑会事半功倍。

(三)坚持效率第一

情境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往往着眼于解决一些重要的核心概念问题,现有的教学史料浩如烟海,教师应该尽量把课本既有的教学史料用足。教材除了在正文部分有理有据地讲述具体史事外,还辅以功能性栏目,其中直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主要有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思考点、探究与拓展五类,它们都提供了典型的史料与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些典型史料经过专家反复斟酌确定,与教学目标的指向有较高的契合度,方便学生反复研读,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上的这些史料创设情境,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切勿本末倒置。史料的无序堆砌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离。课本史料解读如果能够运用到位,也会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愿望,这与广泛不假思索地节选大量的生僻史料展开教学在效果上有天壤之别。但是,用足教材上的史料不等于不注重运用课外的典型史料,教师还应当提高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四)关注思维生成

情境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也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对既定问题的发挥空间,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链:

问题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哪些主张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问题二:洋务运动为何在19世纪60年代才得以实施?而不是40年代?

问题三:洋务运动为何不能挽救清政府?

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能够对太平天国运动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形成更深的认知,即西学东渐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深远影响。该运动第一次具有国际视野,在中国率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冲击是全方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的刺激和国家权益的进一步丧失加快了清王朝的灭亡。这样就理解了洋务运动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困境。正如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说中国丧失了20年的光阴的问题,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学习西方不可能突破器物文明,所以无法使清王朝真正走出困境。问题链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形成牢固的结构化知识,逐渐形成了对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相互关联的立体化认知。

三、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多种媒介,重现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绘画、日记、回忆录等创设合理的情境,能够在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论证“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对自身的认识”问题时,教师可以分选古希腊、中世纪、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时期的四幅地图来进行比较探究。学生可以通过地图信息直观地感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人类认知世界的进步和局限。工业革命后因为生产力的极大进步,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社会上取得了质的飞跃,基本奠定了今天人类认知的基础。在讲述工业革命的背景时,教师可以播放《大国崛起》的部分片段,让学生深刻理解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最终理解英国确实在市场、劳动力、资金、原料、技术、政治等各方面具有综合的最优条件。

例如,在讲述欧洲的《文艺复兴》部分内容时,品评和鉴赏名家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大卫》等经典艺术作品,通过细节的发掘与历史故事的叙述,让学生仿佛回归到了特定的历史场景。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认知水平,也加深了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明白中世纪的神权掌控下艺术的呆板、程式化,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人和人性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创造力的肯定,这些都为后来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二)模仿真题设问,创设有效情境

随着历史学考和选考改革的推进,当前历史测评基本上采用情境设置的方式呈现试题,以期全面检测学生在陌生情境下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思辨能力。如果日常的課堂教学就注重历史情境的设置,学生在应对相应的测试题时也自然会游刃有余。

例如,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节选如下情境史料: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做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历了15年的艰苦谈判后,中国终于昂首跨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检视这15年的风雨足迹,“入世”谈判为何如此艰难?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GATT),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复关”谈判首先必须接受关贸总协定对我国经济贸易体制的审查。由缔约国判断我国的经济贸易体制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审查中,我们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究竟是实行市场经济还是实行计划经济。

设问:我国究竟是如何应对经济贸易体制的审查的?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加入WTO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明白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最终厘清了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该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在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上和国际社会接轨是加入WTO的先决条件。加入WTO的影响分析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国能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极大地推动中国众多产业的升级,改变了中国整体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认识到加入WTO对中国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

又如,在讲述《唐宋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唐朝某一项重大工程的修建需要经历怎样的决策步骤?宋朝时如果修建同样的工程,其决策步骤会有怎样的变化?宋朝的变化体现了君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整体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通过比较,对宋朝的职务性分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皇权逐渐强化的趋势,然后进一步得出宋朝是文官政治的黄金时代,但冗官问题突出,行政效率不高,这都为后来元朝的政治变革埋下伏笔。这一情境的设置模仿了上海高考的真题,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学生通过情境化的问题探究,能够得出教材上的基本结论,历史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学生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教材的叙述,这样的知识生成性教学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主体教学方法。

(三)通过角色扮演,切身体验情境

在《先秦诸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对某一问题呈现各派思想家的看法,判断是哪一派别的思想?让学生演绎为何当时这一派别会呈现如此独特的思想主张,背后代表了哪一社会阶层的利益?这些先秦思想家有没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内核?如果你穿越回先秦时期,你会赞成哪一派的思想主张?为什么?学生通过情境的演绎,对先秦的政治、经济的大变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唯物史观。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多次组织了高中历史剧本大赛,这给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安排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笔者曾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续写剧本的方式探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事实已经证明,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学生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生存的客观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因为角色扮演,学生对相应的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内容、评价等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文本阅读和探究,通过选修课或者活动课,让学生当一回历史的“主角”。这种历史场景的体验感对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

(四)通过开放活动,深化情境感知

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少学校在历史剧本大赛、历史漫画大赛以及口述史评选中脱颖而出,这离不开日常教学中的磨炼和渗透。只要大胆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必要的引领,学生惊人的创造力才能竞相迸发。

例如,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迁”时,学生可以通过与祖父辈访谈、搜集老物件、走访博物馆等方式加深对普通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变迁的了解,从而理解整个时代变迁的表现和原因。笔者任教的学校办学历史超过百年,近年获评“现代化学校”。让学生通过校友访谈和参观校史馆,学习和了解学校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史,从而以小见大理解整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这无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分析相应的历史背景、权衡利弊、评估各种选择,通过不断的碰撞和交流,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抉择产生“同情之理解”,从而真正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其通过创造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同时,情境教学法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然而,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施仍面临一些困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教学资源和环境也需要相应的支持和配合。教育者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确保情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未来,究竟在何种情形下最适合进行情境教学?如何把握情境教学的度?情境教学如何将“形动”转化为“神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水平,这些都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考量和探讨。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福建中学数学(2023年5期)2024-01-25不同情境中的水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10期)2022-11-10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辽金历史与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史料二则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9期)2017-11-08护患情境会话护士进修杂志(2017年3期)2017-02-14史料教学,史从何来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6期)2016-11-11特定情境,感人至深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6年3期)2016-11-11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

推荐访问:情境 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

猜你喜欢